本例报告的是一位丧妻后丈夫的较为严重的反应性精神障碍。自古有谓中年丧妻乃“人生三大不幸”1之一,如何帮助求助者迅速从不能承受之重的痛苦中走出来,对我这个心理咨询业的新兵而言是个重大挑战。也许我的比较深厚的佛学知识及生活阅历帮了大忙,在运用埃利斯(A•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同时,通过三次比较深入的会谈,能够有效的帮助求助者建立起正确而合理的信念;而求助者自身的领悟能力也是他得以迅速摆脱心理阴影的重要原因。
一、一般资料
D先生,男,42岁,大学文化,南京某公司的地区经理。D先生学识渊博,思维相当缜密深刻,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身体健康,无家族性疾病史。妻子35岁,云南苗族人,善良美丽,乐于助人,发现癌症前身体一直很好,连感冒都很少得。有个9岁的女儿,聪慧乖巧可爱,读三年级。
为D先生做了SCL-90、SDS、SAS的心理测验。
SCL-90:
躯体化0.8 强迫 1.5 人际关系敏感 1.0 抑郁 2.5 焦虑 1.7 敌对 0.7 恐怖 0.4 偏执 0.5 精神病性 0.7 其他 2.3
SDS:
粗分63,标准分78
SAS:
粗分33,标准分41
根据测验情况看,D先生的抑郁情绪较重,SCL-90“抑郁”因子分大于阳性标准2,达2.5分;SDS的78分,亦符合“重度抑郁”>72分的标准。 SCL-90“其他”因子分2.3,提示睡眠及饮食障碍比较明显。
二、个人陈述
2006年4月27日,令我锥骨挖心痛不欲生的日子,我的爱妻不顾我和可怜的女儿撕心裂肺的呼喊,撒手人寰了……她才35岁,正当华年啊!她病前那么健康,那么善良,与她接触过的亲友无不称赞她贤惠善体贴他人,老天为什么不张眼,要残忍地夺去她?!好人为什么不能长寿,不能善终啊?!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啊……
我处于极度的悲伤中,每天都沉浸在回忆的痛苦里。回家时老是觉得她还在沙发上坐着等我……晚上根本无法入睡,想着想着就失声痛哭。白天遇到熟人问候,便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吃饭也是应付,毫无胃口。完全不能工作了,一心就想知道她究竟到哪里去了,过得好不好?我能否再见到她,能否帮得上她?手术前我也曾经请妻子家乡的苗族法师帮助,也数次请高手起卦占算,几乎都预示着凶多吉少。但我不相信!我不敢相信爱妻会这么早地离开我们父女啊……妻子临终时的含笑面容,甚至她身上还发出很明显的奇异香味,我怎么能够相信这个事实?我问了旁观的人,怕我是幻觉;他们也闻到了香味。妻啊,难道你很高兴离开我们吗?
一个多月来,我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甚至想跟着妻子走了算了,以求解脱。9岁的女儿倒反过来安慰我,主动承担起做家务和照料我起居的事,我更加难过了!我能够忍心丢下这么早熟懂事的女儿去那个地方么?每日的煎熬,随着时间流逝,不减反增,整夜整夜不能合眼,自己知道对女儿还有未尽的责任,不能这样倒下去,但就是无法控制……见到您(即本文作者)之前,我已是面色萎黄憔悴,上到二楼就心慌乏力;已发过一次高烧,一次胆绞痛。自觉我的人生惨淡,没有未来,过一天算一天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这个案例是D先生的亲戚介绍来的。他的亲戚在网络上看到过我的一些有关文章(我曾经在一个较大规模的佛教网站论坛担任过一年多的总版主)。据她介绍,小叔(D先生)快要精神崩溃了。似乎没有谁能够走到他的心里去。我(D先生的亲戚)尽管是个作家,也毫无办法帮到他。因此介绍他来扬州找我聊聊,他也很愿意来。那天上海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推掉不见,专门赶到扬州来咨询。
咨询师的观察:
D先生中等身材,骨架宽硕,无框眼镜后的眼神显得有些恍惚;精神状态果然如其所述。他步履沉重,语带嘶哑;面色菜黄,苍老憔悴。年龄比我要小10多岁,看起来比我还大得多。我一眼瞧得出他平时锻炼有素,胳膊、肩部等处肌肉虽有些松弛,但腱子肉仍明显。丧妻的打击对一个人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自述、咨询师的观察,以及心理测试结果,D先生的知情意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迫切、无逻辑思维混乱、无幻觉妄想等,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CCMD-3的41.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描述如下: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症状标准]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如D先生迫切追寻亡妻的去处、不眠不休的“回忆”等)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如完全不能工作,回避必要的人际交往等)
[病程标准] 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D先生的病程稍有例外,一个月后未有缓解)
[排除标准] 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求助者基本与该标准相符,据此可初步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
《心理咨询师》二级教程P28对此有个条目:居丧障碍-Z63。
主诉:患者
*感到丧失不可承受
*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
*丧失也可引起躯体症状。
诊断要点:
正常的悲哀过程包括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但是,居丧障碍伴随着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
*心境低落或悲哀
*睡眠障碍
*兴趣缺失
患者还可能
*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的退缩
*很难考虑将来
显然,D先生的症状与“居丧障碍”更为接近。
本文据此采用“居丧障碍”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与抑郁症相鉴别:居丧障碍虽然伴随着一些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根源指向单一且集中——丧失亲人的结果。病程短暂,极少超过一个月,也是关键的鉴别要点。因此,与抑郁症鉴别并不很困难。若丧亲后抑郁的全部症状持续达两个月以上,或/和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则要考虑下抑郁症的诊断。
至于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求助者既往的健康史即可予以排除。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依据以上收集的临床资料与评估诊断结果,经与求助者商定,制定以下咨询目标:
近期具体目标:尝试走出认知死角,疏缓情绪的不合理过激反应,较为理智的看待和接受亲人(也是所有人迟早都要面对)的生离死别。
长远目标:学会和掌握建立合理的情绪、理念来强化认知的正确性,以有效的应对和化解生活中必然会反复出现的各种压力,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未来人生。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某个人观念正确,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够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2。
D先生遭受的丧妻之痛是很严重。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精神病学家Holmes等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把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的生活危机(life crisis)归纳并划分等级,编制了一张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该评定表列出了43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为指标加以评分。该量表丧失配偶的LCU达到100,位列第一。比列第二位的离婚高出了27个单位。但遭遇其变故后,大多数人一个月内能够慢慢恢复正常,而D先生却迟迟走不出阴影,显然他的应对方式有了问题。选择RET,正是针对他的认知差错,故而是合适的。
(二)双方责任权利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c、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
权利:a、有权选择和更换咨询师;b、有权提出中止咨询;c、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a、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a、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b、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各方面的内容;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收费
因求助者从外地来访,应其要求,安排三次咨询,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收费每次80元。心理量表测验费每表一次20元。
七、咨询过程
2006年6月3日下午,扬州迎宾馆咖啡厅。
(一)评估和诊断阶段
使用摄入性会谈法。主要运用了共情、倾听和积极关注等方法,鼓励求助者尽可能地倾诉,时刻注意对方的语态、表情变化以及相应的肢体表达信息。
交谈中,我捕获了求助者一些重要的理念:即如求助者妻子那么优秀的好人,为什么却华年早逝?都说善有善报,她善良一生,为什么不能善终?说她恶死吧,除了心理上根本不能接受外,她又为什么身有异香,且面含微笑?但35岁就离世,怎么也难算是好事吧?
这些问题搅得求助者不得片刻安宁。尤其恩爱十年的夫妻,骤然阴阳殊途,那种痛,一般人哪里体会得到?
我全神贯注地倾听了他的倾诉,悲悯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要想方设法帮助他度过难关。
晚饭前,我们商定了具体的咨询方案,然后做了SCL-90、SDS和SAS的测评。制定了下一步的任务:实行RET疗法。
(二)咨询帮助阶段
次日上午八点,迎宾馆咖啡厅。
当D先生迫切地询问该怎么办时,我先给他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和方法。之后问求助者:您觉得在爱妻病逝后,自己的理念,以及随之产生的应对方式,会有哪些问题?求助者有些茫然的看着我,没有说话。我举例加以说明:比如恩爱夫妻半途生离死别,突然而至的精神打击的确巨大。当事人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那是完全正常的。有些人也会出现些比较严重的精神症状,一般也会在一个月内逐步缓解和理智地接受现实,进而在半年左右完全恢复正常,不至于长期深陷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医学上将之称为“居丧综合征”。心理学称为“居丧障碍”。人的自我心理康复能力良好,是建立在正确合理的理念基础上的,它能够有效减轻和化解生活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强大冲击,从而避开危及健康和生存的锋刃,迅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可是当一个人面对诸如丧偶这样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心理上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时,就会因为错误思维的诱导,对事件产生不合常理和逻辑的判断,雪上加霜的无限“放大”刺激事件的破坏性影响,随之派生的破坏性情绪有增无减,反过来又会刺激错误认知的“强化”,形成恶性循环。仔细剖析一下那些“崩溃”的病例,恐怕大多数都是被自己的歪曲认知的理念夺去了康复的希望。
D先生听了我的长篇“大论”,若有所悟。从他变得有神的眼光,感觉得到他有了探究的兴趣。
我有意绕开了话题。问他,您认为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何处?D先生愣住了,几分钟时间没有答话。
我再问:假如您妻子不是病逝,而是象英雄蔡永祥那样为了救人壮烈牺牲,您还会象现在这样痛苦不堪地不能自拔么?求助者说,恐怕不会相同吧?至少我的痛苦中会更多的包含着感动和骄傲!问:那么这感动和骄傲源于什么?答:因为她的死给别人带来了生!她的生命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我说:英雄的生命意义,就在于他习惯性地选择了舍己为人!哪怕仅仅活了十几岁,如刘胡兰,也是辉煌灿烂的!给后来者精神上的激励,更是无法以有限的生命时光来衡量!D先生反驳道:您说的的确有理。可我妻子不是英雄嘛!问:您对英雄的定义是什么?D:……我再问:雷锋算是英雄么?D:我认为算。问:雷锋并没有作出一般英雄意义上的惊天动地的壮举,为什么算英雄呢?D:我想,他那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了不起!于平凡中闪耀着不平凡的人格光芒,应该当之无愧的称为英雄吧!问:那他20多岁就被意外夺去了生命,这影响了他的英雄品格和形象吗?而古今多少帝王将相,风流名士,如今有几个象雷锋一样活在人们心里?可以说,雷锋的生命如同他的精神,只要这个精神还能够唤起人们的道德完善动机,他就不死!D:您说的真好!我说:拿您妻子来说,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从您的表情和介绍中,我得到的映象是她也是个无名的英雄!比如,她精心操持家务,抚育子女,体贴丈夫,热心关照亲友邻居,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只要需要,她都会不假思索的给以帮助。她给所有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阳光,使人们体验到人间真情关爱。一个贤妻良母就已经值得赞叹,何况她的关爱范围远远超越了小家的圈子。她给你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珍藏和发扬光大的东西,所以她无愧地含笑走了!她临终的笑容和体香,就是她留给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希望。因此,您悲痛、惋惜我很理解!您更应该如您说的:悲痛中包含着更多的感动与骄傲!您纪念她的最好方式难道不是象她那样去做人么?您现在的表现,您妻子若在天有灵,她会喜欢和赞同么?D先生此刻沉默不语,他满眼含泪,但泪光中的隐隐笑意,却渐渐蔓延开来。我单刀直入:现在您知道了造成您几近崩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了么?他用力点点头,硕大的泪珠似乎掷地有声的落下。
告别时,D先生紧握住我的手,说,我对生死和人生的看法太狭隘自私了!我现在真的觉得我的妻子好伟大。虽然这种“教育”我的方式令我难以接受,但她的离去,的确促使我思考了许多过去从未想过的东西。我好像从毫无光线的深洞里被一下拉到了太阳底下。太耀眼了……我得好好想想……
我用力拍拍他的肩膀,道了句:睡个安稳觉!
(三)咨询结束阶段
2006年6月5日上午八点,迎宾馆咖啡厅。
一见面,D先生就象孩子般高兴地告诉我:我终于睡着啦!哈哈,一觉到天亮啊!
说来也奇,不过一夜时间,D先生如同换了个人:面色转白,有了健康的红晕;眼睛也神气了,说话声调也浑厚了许多。尤其走路,颇有些武师的蹲步弹劲。
我抓紧时机,重复讲建立和强化合理信念的重要,提醒他合理信念的正确性程度,完全取决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确立。他连连赞同。
接着我们又做了下SCL-90和SDS,结果显示:抑郁因子分降到了1.3,睡眠饮食的因子只有0.7分;SDS的标准分也降到了48。
我告诉D先生,回去后,要经常检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自我辩论将其纠正,代之以正确合理的信念。要开阔心胸,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象故去的妻子那样善待他人。
虽然这些话简直就是说教,但D先生一点阻抗都没有的全盘接受了,很令我欣慰和高兴。
看着D先生一身轻快地踏上返程,我的自豪感久久的激荡着。我爱这个事业!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咨询师的评估:通过结束时的心理测验,以及两个月后的电话回访,D先生的症状基本消失,工作效率恢复了,人际关系也比过去和谐了。现在(论文写作时)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
2、求助者的评估(来信):乘果师:您好!
在扬州见到您后,经您一番开导,特别是您用心理学理论,结合佛学理论对人生的阐释,使我顿觉心胸一宽:您跟我素昧平生,能给予我如此的关心,而且对我毫无所求,这是一种大爱呀!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家庭,还有很多……当晚我就睡得很好,从那次开始我就逐步恢复,半年后基本恢复正常。现在我对生活的理念已发生一些改变,开始更多地关心周围的人,自然环境等。
与您相识后,您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对工作,对家庭,对亲戚朋友的理念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也感觉到他们对我也更好了。目前我的心态和与周围的关系应该说是很和谐的。
再次表示感谢!
D××
2007年3月7日
注释:
1、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2、引自《心理咨询师》三级教程P121。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新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丁彤《生活应激事件量表》
2、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新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