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一例社交恐怖症个案,咨询员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主要采用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结果:来访者认知偏差得到修正,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意义:对社交恐怖症患者,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进行干预,效果较理想。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性,19岁,1987年出生,汉族,未婚,籍贯广东汕头,在校大一学生。父母健在,家有一兄一姐。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述:近四个月来,焦虑,恐怖,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发现自己这个毛病,心里难受,时有哭泣,偶有失眠。
个人陈述: 高二转学以前,我的学习生活很正常,成绩一向良好,老师、同学也很喜欢自己。社交广泛,人际交往活跃,男生女生之间交往很多,尤其与男生之间称兄道弟,像个哥们似的。跟男生在一起玩,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父母担心与他们交往会影响我的学习,又怕我早恋什么的,就将我和姐姐一起转入另一所中学就读。转学以后,我就变得有点胆小了,周围同学都不认识,也没有主动去和他们交往,渐渐地,就变得少说话了,除非别人答讪,否则我不会主动讲话。那时,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尽管如此,我的学习成绩却下降了。因为人际关系不好,心里不开心,学习时注意力也不那么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高考才勉强考上一所大专学校。上大学后,本想著外界环境不同了,自己也可以重新开始了。刚开学那会儿,同寝室成员之间,彼此都会主动交流,感觉挺好的,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上,也不是那么被动的。但是,随著新鲜感的逐渐消失,以及大学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我慢慢感觉在人际交往上,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被动,甚至到了封闭自我、害怕与他人交际的地步了。上课之余,就一个人闷在宿舍,想与别人说说话,但话到嘴边,就喉咙发紧,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一个字来。每一次挣扎过后,注意到自己的反常,就痛苦难当,也不敢告诉家人,怕被他们责骂、耻笑。就这样一直忍住,感到自己要崩溃。上个周末,到姐姐那儿去玩,觉得姐姐可以说心里话,才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股脑儿倒出来。向姐姐倾诉之后,感觉轻松不少。姐姐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想到自己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所以前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三、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时顺产,身体健康,自幼与爸妈一起生活,感觉童年生活很快乐。与姐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故姐妹俩关系较亲密,与哥哥感情一般。家教较严,与父母沟通少。
四、观察及搜集到的资料
他人反映情况:由于来访者是独自求诊,没有亲人朋友提供的信息。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当事人衣著整洁,言谈举止小心翼翼,面带愁容。
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情绪能自控,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分析能力,未发现行为异常。
躯体方面:没有重大生理疾病,四个月来偶有由哭泣而致失眠现象,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月经正常。
社会功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回避人际交往,显示社会功能受损。
在上级咨询师认可下,经来访者同意,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测量。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23分,显著高于平均分9.1分;交往焦虑量表60分,显著高于平均分39分;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显示轻度焦虑。SCL-90测量结果:总分:175 ,总均分:1.94,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为:躯体化:0.5, 强迫症状:1.6, 人际关系敏感:3.11, 抑郁:2.23,焦虑:2.8,敌对:1.33,恐怖:3.0,偏执:1.5,精神病性:1.7 。王某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上得分明显偏高,焦虑、抑郁次之。
五、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临床所收集资料,该来访者智力、自知力正常,求治愿望强烈,态度诚恳,无躯体疾病,恐惧的对象仅限于社交场合,无泛化迹象,举止正常,症状时间在4个月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社交恐怖。
再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长,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是一致的,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初步印象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
(1)根据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来访者体验的恐怖情绪,是由社交场合激发的;恐怖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4个月,无法自行摆脱;人际交往少,学习效率下降,社会功能受损;来访者知情意统一,思维合乎逻辑,无明显人格障碍。
(2)根据以上依据可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来访者虽然也存在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但皆因社交情景所激发,且程度不严重,无自杀倾向,也没有绝望、消极悲观、自我评价低、精力减退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怖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持续存在。该求助者虽然也表现出焦虑,但焦虑是由社交情境引起,有明确对象,呈景遇性和发作性,情境消失,焦虑情绪减轻。
4、与正常人的恐惧相鉴别:正常人对某些场合(如黑暗的环境、第一次登台演讲)也会有恐惧,但恐惧发生的频率不高,恐惧强度也不甚强烈,不会出现回避行为,社会功能不受影响。而该来访者社交恐惧发生的频率高,恐惧情绪体验强烈,出现回避行为,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可以认为不属于正常人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