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存在主义治疗法可称为治疗实务的一种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疗者所遵循的一种[哲学](philosophy),因为存在主义治疗法并非独立的治疗学派,也不是一种可以明确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疗技术。故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对存在主义取向的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涵义的理念与主题上。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抗衡。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由并非受制于非理性的驱力与过去的事件,而是潜意识的力量。行为学派则认为自由是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虽然存在治疗法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受限于外界环境],但却否定[我们的行动是被外力决定的]这个观点。存在治疗的理论完全基于[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的假设;换言之,我们是生活的创作者、建筑师,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史密斯(Van Deurzen-Smith,1988)指出,存在咨询并非治疗传统医疗模式下的病人,当事人并不被当成病人看待;相反地,当事人被视为有生活上的问题。对史密斯而言,当事人所需的协助是评估目前的生活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当事人确认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并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旦当事人开始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动地受环境的控制,他们就能够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哲学的历史背景
存在治疗运动并非由某个人或个体所创立,而是源自于哲学上的一股思潮。一九四0至五0年代,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同时分别涌现出许多不同的心理学派及精神病学团体,企图协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困境,例如,孤独、疏离和无助感等。存在主义治疗运动主要的焦点是放在了解这些深层次的人类经验上,而不是去发展出一套治疗原则(May&Yalom,1995)。
弗朗克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因此导致他走向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生涯。而后,他又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品的影响,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一套存在的哲学与精神分析治疗法。弗朗克认为尼采的[只要拥有一项生存的[理由](why),就能忍受任何“如何”(how)生存的痛苦]等话(1963,pp.121,164),均可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实务上的箴言。另外尼采的[那些没有将我置于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坚强。](1963,p.130)这句话,更成为弗朗克自己的经验和其作品的精髓。
弗朗克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大部分决定论的观念。他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其基本概念有自由、责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价值等。他亦发展出经由追寻意义来治疗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综观弗朗克的著作,不难发现他的主题在于“追求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弗朗克指出,现代人拥有生活的工具,却没有生活的意义。当人们不再忙于例行事务或工作时,便可时常经验到我们时代的病征是无意义,或称为“存在虚无”(existential vacuum)。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经由外在事务、苦痛、工作和爱来发掘生命的意义与目的(Frankl,1965)。
罗洛梅是存在主义从欧洲传至美国的代言人之一,他的著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实务有重大的影响。《存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新领域》(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pogy)是他将存在主义推介至美国的重要著作。罗洛梅认为,“存在”需要勇气,而且我们的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时会有挣扎交战。虽然我们想追求成熟与独立,但也知道这种扩张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徘徊在依赖时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长时的喜悦与痛苦感之间的挣扎交战。
除了罗洛梅之外,美国还有两位突出的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者,即柏根塔尔(James Bugental)与叶伦(Irvin Yalom)。在《心理治疗师的艺术》(The Art of the Psychotherapy)(1987)一书中,柏根塔尔叙述生活改变取向的治疗法。他视治疗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一起探索当事人主观世界的一种探险。他强调,这种探寻必须是治疗者也乐意去接触自己的现象学世界。他说,治疗的重点在于协助当事人去检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存在问题,挑战他们重新调整这些答案,使其开始过着坦诚的生活。
叶伦也承认其实务受到欧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与精神病理学家的影响。依赖着临床经验以及实证研究、哲学与文献,叶伦发展其存在主义取向治疗法,并将重点放在人类最终关心的四项问题上: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以及无意义。叶伦一本内容广泛的教科书《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被视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叶伦认为弗朗克是一位卓越的实用主义思想家,对于他的著作和实务均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叶伦相信大多数有经验的治疗师,不论其理论取向为何,都采用了他书中所讨论的存在主题。他认为,上述四项主题构成存在主义心理动力的核心,也跟实务工作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