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行为,通常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其中处世能力又包括观察力、自控力、适应力等。由于高中学生群体的身份特殊性,其心理行为普遍存在着淡化处世能力与人际关系而凸显个性行为的特色,因而,健康的学习心理行为则应该是以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良好的师长互通能力、良好的同学交往能力、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等为衡量标准的。不容乐观的是,目前相当多的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习负担压迫下,这些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渐丧失,同时,各种不良的学习心理行为却渐趋增加,高中生中常见的七种不良心理行为如下:
一、无责任心
中学生责任心可分为国家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学校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和自我责任心五个部分,其中自我责任心是基础和根本。自我责任心体现在心理行为上,最少包括三种可接受的行为:一是遵守纪律,二是有良好的判断力,三是对别人和别人的品性表现出的礼貌和尊重。三者均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这三种行为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偏差,体现出对纪律的藐视,是非观的扭曲和极端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倾向,而这些倾向又最直接的体现为一种“不为”心理行为。
班上有几个学生,每天都在犯着各种各样的错误。从常规管理上的迟到早退旷课,到抽烟打架,到上课就睡觉或者看些卡通书,再到考试5分钟交卷。这样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几乎都是被当作“垃圾”一类,但你不能说这些学生智力有问题。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高智商,甚至能超过部分成绩良好的学生。分析其具有如此心理行为的原因,撇开其他因素不看,不难发现,最为重要的便是无责任心,是“不为”而非“不能”。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学习责任,对学习就视同儿戏;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道德责任,对纪律和义务就视若无物;同样还是因为没有责任心,所以他们不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一丁点小事就能采取一种极为极端的手段。归结产生这种无责任心“不为”心理行为的根源,则或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或因为家长的溺爱放纵,或由于经受了挫折打击,或由于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儿童心理
这里所说的儿童心理是指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均已进入成年阶段,但心理发育却依旧停留在儿童阶段的一种不良的学习心理行为。
一次,班级的数学课代表,一个身高
又一次,还是这个课代表,把自己的随声听借给同学听。同学又转借给别的同学,被他发现了,吵了一架要了回来。两个星期后,他找那借随声听的同学,说机子里面一节二百多块钱的进口电池丢了,要同学赔偿。两个人又吵起来。课代表特别生气,又是不上课到我这告状,非要我责令那同学赔偿他的电池,还要我把同学父亲的手机号告诉他。这么大的小伙子,伤心的泪流满面。我从纪律、友情和法律程序等多方面试图说服他。他最终接受了我的观点,但却依旧体现的十分委屈,并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学习,考试成绩出现很大的退步。
想父母,一道周末就想回家。
三、畏难心理
怕吃苦应该是人类的共性特点,这一特点在部分高中生中体现得格外明显。首先是学习上的畏难心理。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习基本还属于一件非常艰辛的劳作,所有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所有能力的培养提高,都必须建立在“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基础上,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放弃很多娱乐的时间,必须割舍很多钟爱的事物,然而现在的学生,相当多的存在着既希望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作的弊病。其次是思想上的畏难心理,这种心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自信心的匮乏。几乎百分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出现过考试的失败。面对失败,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智力和努力程度产生怀疑,并进而由这种怀疑而升级到对学习的恐惧和失望,产生出自己是彻底学习不好的念头。第三是行为上的畏难表现,这种心理行为最明显的体现在日常的练习中。通常总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套讲义拿到手之后,总是把选择题简单勾画,到了有难度的题目,则或是简单思考一下便放弃不理,或是立刻去询问同学
四、攀比心理
高中生对服饰和日用品的看法已经和初中生有了明显的区别。由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他们开始注重别人的看法,把他人的评价看的比较重要,特别是异性同学的评价。为了体现各自的价值吸引别人的目光,高中生们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张扬自己,于是也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攀比风气。
学生间的攀比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质上的攀比。通常体现为使用的文具档次、穿着的服装、零食等方面,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档次已成了一个最大的攀比点了。二是家庭状况和父母地位的攀比。三是个人素质能力上的炫耀和攀比。该攀比又最突出的体现在早恋行为上。调查显示,有很多学生对于能在高中阶段就拥有异性朋友的同学还是十分佩服的,觉得他们比自己高明。因了这份佩服,少数人也就开始到处递纸条找异性朋友。
五、青春期心理危机
青春期心理危机是指发生于14-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脾气暴躁,不合群,常常顶撞父母
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患者约1600万,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精神问题,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正确引导下,这种危机状态绝大多数可自行缓解,恢复成为健康的正常人。但也有少数人由于在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不能渡过这一危机,使这种心理偏离越来越远,危机越陷越深,最终导致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乃至重性精神病的发生。
六、责任转移心理
时常有学生要求调动座位,理由是同座或者前后的同学喜欢说话,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时常有学生在考试后把失败归结成“都是粗心惹得祸”;也时常有学生在产生矛盾后只会指责对方的错误而拒不承认自己有错;更有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上的种种失误或退步,是由
责任转移原是法律学上的一个名词,引来作为一种不良心理行为。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它核心体现为对责任的逃避。学习上成绩不理想,总要找个开脱自己的方法,却又不从自身找,那只有把责任转移给他人或环境。其实,高中生都懂得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但事关自身时,便总是在不自觉中就从外因上做文章了。
七、要挟心理
曾经有一个学生,考高中时进入了实验班,是全市的尖子。到高一结束时,成绩滑到了二百名,高二分科后,他坚决不愿呆在实验班了,于是到了普通班,高二快结束时,成绩是班级的四十名,如果从全年级看,应该在六百名以下。该学生在学校表现还算良好。然而在家访中了解到,他在家庭里总是把学习作为要挟父母的手段来实现自己很多非分想法。最初,他告诉家长,他要电脑,如果不买电脑影响了学习,那责任就是家长的,家长只好买了电脑。有了电脑了,他要上网,说上网可以查阅资料,不答应他上网,那学习不好不要怪他。等他沉迷到网络游戏和聊天中出现成绩滑坡后,他面对家长的指责,又说自己知道怎么做,要是父母再唠叨,他就彻底不学,那责任还是家长负。就这样,无数次的要挟,逼迫的家长步步退让,同时他自己也步步迈入了深谷。
除上列七种不良心理之外,少数高中生中还存在着残忍心理行为和“鸡蛋壳”心理行为。高中生若出现以上所说的不良心理行为要及时采取调节方法进行有效调节。如果不能自己调节好的,可以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