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沟通是白金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的很实用。刚接触这本书是在去年,到目前为止,已经看了三遍,(并且还会继续看、继续领悟和尝试),发现有些技巧是可以很快入手的,而更多的东西需要用心来领悟才能有效运用,每一次阅读思考,都更加深刻体会到这本书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最初,只是粗略浏览一遍书中介绍的沟通模式,隐约联想到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的沟通方式,与本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感觉“并没有多特别啊”。还有,这个沟通方式真的有书中说的那么神奇吗?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呀!
促使我再次打开本书的,是一次在群里的交流,当时与一位求助者交流,本来是很熟悉的问题,一再用同样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感到有些乏味,缺乏新意,突然想到何不尝试一下非暴力沟通,看看效果会怎样?我甚至想:“让我来尝试一下这个糟糕的办法吧”,以便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不再去看它---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这里应该说---“因为我需要看的书还有很多,我很看重节约时间。”嘿嘿、、、
出乎意料的是,使用非暴力沟通一开始感觉真的很好,甚至在一霎那体会到喜出望外的感觉---沉默是金,沟通是白金,白金貌似近在咫尺哦。那本书真的是好东东!
于是继续尝试接下去的沟通,随后发现,有些方法之前没有想过那么透彻,也不曾做到过,是由于没有仔细阅读和思考,源于自己很浮浅的认为“没那个必要吧”,在实际沟通中出现很多不足,各种为什么在心里盘绕,现在看来之前看书的心态基本是一种自以为是,真心惭愧。自己学艺不精同时,火速带着寻找答案的目的再去看书,两遍、三遍,尽力仔细的去看、想、悟。然而一些疑惑刚解决,新问题就出现,感觉并不能掌握足够多的技巧,很是迷茫。
思考良久终于深深明白了,非暴力沟通需要长期不懈的练习和坚持,绝不是短时间便可大功告成的功课,由于它的意义真的不平凡,值得继续学下去。
非暴力沟通可以让人在看似不可能沟通的情境下,做很好的沟通。这方面书中有很多例子,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居民定居点谈判;有色人种受到到歧视的时候;老师面对桀骜不驯的学生的时候;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每个例子都有令人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一些场景的描述,仿佛让一个个事例真实再现,很容易把自己的经历与书中的技巧联系到一起,每当这时我感叹不已,如果早点拜读这本书该多好啊!
就我个人体验而言,非暴力沟通可以令我们更容易理解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到被接纳。在这样的沟通中,双方无不感受到深深的暖意、善意,即使是愤怒和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面前,非暴力沟通也会让人变得平和坦然,真诚的善意和爱的力量通过沟通被对方接纳,认知改变的过程变得更快,交流更充分。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非暴力沟通,一旦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后,无论在家庭关系方面的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还是社会人际交往、工作方面,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新的思路可循了。这不是很令人鼓舞吗?
最后,怀着深深的对本书作者的钦佩,以及对推荐本书的老师的感恩的心情,我想说,非暴力沟通真的是一门很棒的学问!感谢这本书和推荐这本书的老师们,谢谢你们,这样一本实用、经典、有意义的好书,我也推荐朋友们了解、学习和使用。当你使用这样的方式与你身边的人沟通---尤其是之前你认为无法沟通的人去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录: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具体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部分均来自对本书重点有效部分的摘选,对本书内容已经熟练掌握的亲,可以选择忽略后面的内容)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1 区分观察与评论:社会心理学中有一条阿伦森第一定律: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描述观察而不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论,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观察与评论的差别:
(1)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评论:你太大方了。
观察:当我看到你把吃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2)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对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评论:她无法完成工作。
观察: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
(3) 把预测当作事实:
评论: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观察: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4) 缺乏依据:
评论: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观察: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5) 评价他人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在过去五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6)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
评论:索菲长得很丑
观察: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2 区分感受与想法
简单地说,表达感受就是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非一些想法,一般来说,使用”我觉得“”我被XX”等词语常常就是表达想法,通过以下例子可以简单地理解:
感受:我很伤心
想法:我觉得我被抛弃了
3 挖掘感受的来源:某种需要和期待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得时候,可以选择责备自己或责备他人,但很少有人从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期望来考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 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4 表达请求,区分请求与命令
*使用一些具体的行为来表达请求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语句来确认对方是否明白我们的请求,甚至要求对方对我们的请求进行复述(很需要技巧,慎用)
*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通过以下例子来加深对请求的理解:
不是明确的请求:我希望你不要再喝酒了。
明确的请求: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是否有别的方式可以满足那些需要
5 学会倾听:
倾听的第一步,是留意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说教,以下一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找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第二步,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步,给他人反馈,可以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很考验说话的技巧,用不好就成了心理咨询师了),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帮助理解:
你说的是什么事情?
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加入猜测)
第四步 保持关注,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认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最后,如果我们的痛苦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不妨试试以下步骤: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一些道理、技巧: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像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来代替 “不得不”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动;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要惩罚别的时候,不妨问问“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就会发现惩罚其实是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的。
*表达感激的时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最后,说说文化差异,这个沟通应该是通用的,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希望被理解、重视等。但是中国人普遍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存在这方面的误解,一个典型的误解就是我们将对方的表达方式(语气)当成表达本身,而不去考虑说话的内容和说话者的感受与需要,所以我们要克服第一反应,先冷静下来,再做进一步分析。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