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福州市慧多丰职业培训学校
2014年福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
2014年福州慧多丰热门培训项目
福州慧多丰心理咨询师工作室
2013年福建福州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福州慧多丰

朱建军:意象对话的心得

时间:2014-06-11 16:07来源:网络 作者:朱建军 点击:
【福建心理网福州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平台之意象对话心理疗法】朱建军:意象对话的心得
标签:朱建军 意象对话 心理学

第十章 意象对话的心得
      
心理咨询与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治疗的原理和原则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有许多体验是说不了这么清楚的。只有在治疗中,细心地体会揣摩,才可以逐渐地驾轻就熟,从容不迫。而且人生的种种,喜悦悲哀、忧伤苦痛、心心相印的知己之感、辗转反侧的忧虑……,是要心理学家用心感受的,而不是仅仅懂了心理学理论就可以了。
      意象对话中尤其是如此,我说意象对话是心和心之间的语言。所以学习它的前提是要有心,要用心。
      用心体会意象对话,则时时会感到有所得,因是心所得,故称心得。心不是象脑子那样有条理的,所以这一章的内容也没有太多条理。瓜棚豆架于现在的我们是比较难得了,不过在夏夜的小吃摊上,两三同好还是可以漫谈心理的。这一章,就算是我的漫谈吧。

第一节       学习意象对话

 
     要学意象对话,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很难。假如你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不仅是读过精神分析的书,而是受过实际训练,被分析过),熟悉梦的解析的方法,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但是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条件,学会意象对话就比较难了。
      首先你要学懂心理能量学的基本道理。然后你需要学习解梦,因为梦是天生用来让你练习分析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培养出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应有的素质,有共情能力、有勇气、宽容。
      我特别看中的是“勇气”这个品质。意象对话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也经常会遇到非常恐怖的形象,如果你恐惧了,对你是不利的。很多时候,你的恐惧的表现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它已经在阻碍了你的成长。就象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被引导的人说,我觉得有一点冷。引导者就去关上了空调。在表面上,这和恐惧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这就是被引导者先恐惧了才觉得冷,而引导者也被他的恐惧感染了,才闭开了继续探索的机会,用关空调的行为打断了意象对话。
      意象对话中的恐惧,实际上是害怕面对自我,害怕了解自己的弱点,害怕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克服这个恐惧,要的勇气比起面对外在危险的勇气,有时要大很多。比如,陷入黑社会的人,要打架需要勇气,要承认自己良心对干坏事不安也需要勇气,后者比前者也许要难很多。
      当然,勇气虽然重要,也不可以莽撞。意象对话是深入人的内心的,有时会遇到一些危险。越是深入探索内心,危险越是大。在我自己的探索中,我有过诱发自己出现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很危险。假如措置失当,我怀疑真的可能走火入魔成为真的精神病。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些冲突,务必不要做意象对话进入的太深。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做意象对话,也不可以轻易尝试太深的意象对话。
      除了优秀心理咨询和治疗者外,我建议要学习意象对话,最好还是有一个已经会这个方法的人做老师,实际教导。

第二节 凤凰的诞生

      偶尔为一些选美的女孩子做心理训练,我让她们做了一个小意象对话。让她们想象到了一片草地上,看到周围有树木池塘,还有一些动物。我问她们,她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她们想象的动物很多,从飞禽到走兽,从鱼到昆虫,甚至连独角兽都出现了。这些动物代表了她们的性格,想象兔子的,果然是一个很温顺的女孩;想象鹰的,当然有花木兰的英气。谁将是未来的冠军呢?我在猜测。当时我想,可惜没有一个想象出了凤凰的,否则,我一定要把赌注压在她身上。
      生物学家说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现实中没有存在过。而中国的古人却说他们见过凤凰,而且在历史上,也认真地记载了凤凰出现的事情。
      也许,这些记载是不可靠的。因为有的时候,为了讨皇帝的喜欢、拍皇帝的马屁,地方官会假报有凤凰出现。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官为了升官,是什么弥天大谎都敢撒的。就是在几十年前,不是还有慌报一亩地可以产量几万斤吗。
      但是也可能古代的人不都是在说谎,真的有人看见过。也许凤凰是古代的人对其他鸟的误认,或许是不认识孔雀的人会把它说成是凤凰。再不然就是凤凰是一种古代确实有的动物,只是后来绝迹了……
      但是,我在做意象对话技术后,却常常会感慨地说一句话:“原来凤凰并没有绝迹,她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可能你在今天,就可以在朋友的家中,见到一只凤凰。
      只不过,这只凤凰在肉眼看来,看不到她有翅膀,也看不到有美丽眩目的羽毛,听不到她的鸣叫。在你的肉眼中,她也是一个人的样子。
      但是,这个人决不会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光彩,仿佛凤凰眩目的羽毛;因为她的言谈娓娓动听,仿佛凤凰的鸣叫;因为她有不俗的气质,仿佛可以飞上天空。
      我说的凤凰是在意象对话中有着凤凰意象的人。
      凤凰并没有绝迹,她生活中一些优秀的女性的心里。
       
      凤凰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完满的女性的人格。虽然说作为一种动物,凤凰假如存在过的话应该也是有雌有雄的。据说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但是作为意象象征,她是女性的。
      因为凤凰是一个完满的人格的象征,所以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有心理很健康的女性,或者一个女性虽然还有些不完满,但是在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很好、很快乐的时候,才容易想象出凤凰的意象。
      中国的那些接近自我实现的女性,是不是在意象中大多会有一个凤凰呢?我没有足够的研究,所以不敢擅下结论。
      凤凰是一个组合的形象,中国人说,凤凰“头象鸡,……”。组合出的凤凰实际上在心理上的象征意义是:只有把一些不同的心理特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完满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凤凰和荣格心理学中分析过的曼佗罗意象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个有机地结合体,代表的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都代表完满。
      我很有兴趣的是,告诉大家我的初步发现,就是如何“合成”一个凤凰。或者说,凤凰可以由什么鸟做父母来生下来。
      我第一次发现的凤凰,是由一只鹰转变而成的。想象出这个凤凰的女性在意象对话过程结束后非常的惊讶,因为在她的知识中,凤凰应该是一种很温顺的鸟类,美丽而且善良;而鹰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类;凤凰和鹰应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所以她不理解鹰的形象为什么可以在她的想象中变成凤凰。
      但是我没有这样惊讶,因为我隐约记得,在某个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好象就说凤凰是鹰变的。我没有找到这个文献,希望读者各位见到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一下。而传说中有的东西,必然有心理象征的意义。
      后来,接触到了许多想象中的凤凰意象。我发现了鹰是怎么变成凤凰的——它必须和另一个性质不同的鸟结合,通常是和鸽子结合。我几乎要强力介绍这个“配方”,我感到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发现:鹰如果和鸽子结合,就会成为凤凰。我有许多事例证明这个“心理化学”的发现。几乎可以说屡试不爽。所有做意象对话的人(女性)都不知道我的“合成凤凰配方”,而她们不结合则已,把鹰和鸽子意象结合后的结果都是凤凰。至今未见例外。
      鸽子象征着温和、善良、合群、纯洁,但是有时自卑、软弱、依赖性强。鹰象征着自信、坚强、独立、刚烈,但是有时傲慢、自私、缺少同情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中鸟的性格正好是相反的,一方的不足恰好可以被另一方的优点补足。鹰在鸽子那里得到和平的精神和爱心,鸽子在鹰那里可以得到强大的自我力量。于是,最完善的性格,凤凰诞生了。凤凰有鹰的自我力量,她的嘴是鹰的嘴,象征着勇敢坚强;她也有鸽子的爱心,这体现于她美丽的羽毛。凤凰的鸣叫是动听的,这是鸽子的优点;而同时这鸣叫有“百鸟之王”的威严,这是鹰的王者风范。鸽子和鹰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试举一个例子,这是在有100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场旁听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培训班,我讲释梦的心理学技术。一个女士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的片断:“我梦见一只鹰,又象一只鸽子,飞过来。变成了一只凤凰。这个凤凰掉进了汤锅,被煮熟了……”。
      我分析,这个女性是一个有2个性格侧面的女性。她有鸽子的性格,也有鹰的性格,她也曾经把这个两个性格侧面结合的很好,获得过成功,但是“凤凰掉进了汤锅”,也就是说,她感到被家庭琐事(汤锅象征着做饭等家务)埋没了自己……
      这个女士证实了我的分析,并列举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还说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正是她现在的困惑,“凤凰掉进汤锅”,是她现在生活的最正确的写照。
      这里我们不讨论她的心理困惑,只是可以看到,凤凰是怎么合成的。
      我相信凤凰的“合成配方”决不会只有这一个,但是这个配方是最常见的。
       
      有凤凰意象的女性性格柔中有刚,善良而不懦弱,见到过她的人,都会被她焕发的光彩所吸引。
      有这个意象的女性,最容易成功。

      第四节  卜德班希米拖的成功和失败——谈共情

      音乐大师约翰.克利斯脱夫来到小镇,小镇的歌手卜德班希米拖高兴地为他演唱克利斯脱夫的歌曲。这个卜德班希米拖是一个外型粗蠢、“又笨重又庸俗”(人民文学,2册,P216-218)的胖子,一开始克利斯脱夫很难过地想,“唱我的歌的难道就是这个怪物吗?”
      但是一听之下,克利斯脱夫很吃惊地发现,“胖子的声音美极了”,而且“这个又笨重又庸俗的家伙”竟然可以传达出他的歌的思想。克利斯脱夫大为赞叹。
      “可是卜德班希米拖得意忘形,开始在克利斯脱夫的歌中‘加一点表情’,就是说把他自己的表情代替了原作的表情”。克利斯脱夫就受不了了。
      看卜德班希米拖一开始的成功和后来的失败,对我们体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共情颇有帮助。
      一开始的卜德班希米拖,自以为自己唱的歌中没有加表情或者说感情,但是他的歌中却有感情。这个感情是谁的?如果说是卜德班希米拖的,实际上不仅他意识中完全不懂约翰.克利斯脱夫的歌曲的感情,他的潜意识中也没有展现了这样的感情,后一点有约翰.克利斯脱夫的观察为证。如果说,这感情只是在歌曲中有,也不对,因为约翰.克利斯脱夫发现,如果是职业歌唱家唱他的歌曲,是唱不出这些热情的感情的,而卜德班希米拖唱则可以唱出来。
      后来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唱出感情时,却没有的歌曲的感情。又是为什么?
      我想,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点,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感情,我们感受到的感情,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感情。别处的一个感情仿佛别的琴奏出的音调,而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琴和别的琴频率相近或相同,这个音调就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这个共鸣是在我这个琴上响起来的声音,所以它不是在我之外的,但是这个共鸣也不是我的音调,因为不是我弹奏的。
      当卜德班希米拖,唱的歌中什么也不加的时候,他是琴,歌曲中的感情通过他而传出。当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加表情时,这琴上有了他自己粗蠢的演奏,歌曲的感情就被淹没了。
      心理学家所谓的共情,我的体会,就是当我们把自己调协到来访者的频率,自己不弹出任何声音的时候,来访者的声音在我们身上的共鸣,完美的共情中,咨询者在自己身上,体验所有来访者的感受。咨询者或心理医生体验这个感受,没有任何推测,因为这个感受是自己亲自感受到的,但是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的感受,是来访者的感受。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会犯的错误之一是:以为共情就是努力去理解来访者,让自己产生和来访者一样的感情。这可以比做一个人听着别的琴的声音,然后自己弹奏自己的琴,力争和那个琴声音一样,无论你多么努力,你总不会完全和他一样。咨询者发现,自己有时很难让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一样,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情结都和来访者不一样。这时咨询者会产生困扰说,“假如来访者是一个可怜的人,我还可以共情,假如来访者是很不道德、很卑鄙的人,我没有办法共情。”因为在他们,共情就意味着他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尽量一样,而这的确是很难的,我们怎么可能让自己和一个自己非常讨厌的人感情一样呢。
      共情不是模仿来访者的感情。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既然不可以让自己“和来访者一样”,那么就干脆摆出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保持情感上的距离。这样更不会有共情了。
      在共情中有一个说起来很好象矛盾的东西,一方面,我们必须“体验来访者的体验,亲身感受这个体验,让这个体验‘就是’自己的体验,完全让来访者带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沉溺于这个体验中。我们必须完全不被来访者的体验带动。我们必须和来访者一样痛苦的同时完全没有痛苦——因为在不是我的痛苦,虽然是我在体验。
      有前者没有后者,你就会被来访者传染,和他一样抑郁,一样痛苦而找不到出路。有后者没有前者,我们就会和来访者“隔着一层”。
      看金圣叹评论水浒,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当施耐庵写英雄武松的时候,他就是武松。当施耐庵写荡[敏感]妇潘金莲的时候,他就是荡[敏感]妇。当施耐庵写马泊六王婆的时候,他就是王婆。”施耐庵的身体是不可能变来变去的。但是,施耐庵的心在写武松的时候就是武松的心,写潘金莲的时候,就是潘金莲的心。当然,施耐庵不会因为写潘金莲,就变成迷恋男人的女人,因为在“是潘金莲”的同时,他也还是文人施耐庵。
      用心理学的术语说,施耐庵在写作的时刻,就是和角色共情的时刻。

      第五节   河水和渠道

      前天走过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公园,石景山雕塑公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可以到这里散步多好呀!
      现在这个公园是不收费的,过去虽然收费,也不过是收3毛钱,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不让我去这里散步。但是,关键是我太忙,忙到很难找到散步的时间,近期我每天白天的时间都占满了,不可能有时间去散步——哪怕只是一个小时。
      去雕塑公园散步成了我这2天的一个心愿,我想一个儿童想着玩具一样想着雕塑公园。
      就用它做一个分析。
      去雕塑公园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而人们还会有很多大的心愿。比如,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偶然有一次进城,而且坐了一次高级的奔驰轿车,他有了一个念头,也许我考上大学,以后也可以有这样的轿车,这就产生了一个心愿。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时的气派,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雕塑公园就是我心中形成的一个意象,它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闲适、休息。我渴求休息和闲适的快乐,这个渴求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
      同样,秦始皇出游的意象也成为了刘邦和项羽心中的一个象征性意象。
      当这个意象形成,人们就追求它。当这个意象成为现实,相应的能量也就得到了疏泻。
      假如我没有能去雕塑公园,而去了另一个公园,比如八大处公园,结果会怎么样呢。
      也许我不满足,因为我觉得我的心愿还没有完成——我没有去成雕塑公园。
      因为我的要休闲的欲望的能量大多附着在雕塑公园的意象上,去八大处,这个能量不能疏泻。
      雕塑公园的意象就象是一条河床或者一个渠道,连通了两个事物:雕塑公园和我的休闲快乐。能量之水流通过这个河床流向大海。假如我去了其他公园,而且在我心中,这个公园没有和休闲这个意义结合,那么要休闲的能量就没有办法疏泻,因为“河床”太浅。
      行为主义者所说的学习过程,就是形成“河床”的过程。
      当我可以有其他公园,一样好的公园,而我得不到愉悦的时候,我就需要心理咨询了。我可以告诉自己,我要得实际上不是雕塑公园,而是休闲。这样,我回到了这个河的上游。然后,我告诉自己,八大处也一样可以休闲,条条河流通大海。这样,我让能量流向新的河道,建立了一个新的象征。
      我也可以找到八大处和雕塑公园的相似处,比如,它们的池塘相似,都不大;它们的树木相似……,这样,我也可以通过这两个意象的相似把能量由雕塑公园转到八大处。
      我如果要刘邦项羽放弃争天下,所用也只有同样的方法。
      一个意象、一个象征,实际上就是一种满足需要的具体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就是有不同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人的基本需要在各民族都是基本相同的,满足它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不同的文化就是由不同的象征体系。

      第六节  咬住和挺住

      在你接近问题的时候,由于阻抗来访者会绕开、会迷惑你,会用种种方法让你离开关键。
      心理咨询和治疗者要知道怎么咬住。
      所谓咬住,就是如王八咬人一样,死不松口。
      我的经验,这是看心理学家有没有功力的时刻,没有功力的心理学家一松口,来访者就逃走了。再想抓这个问题,就有得好等了,机会不是天天有的。
      还有,就是在来访者的情绪,恐惧或者愤怒,很强烈的时候。心理学家能不能挺住,这也是关键。所谓挺住,是任凭对方风起浪涌,我能做到方寸不乱。
      挺住了,雨过天晴,挺不住,草草收兵,后果更坏过咬不住。

      第七节  从抱怨丈夫的妻子说起

      有个妻子经常抱怨丈夫。
      丈夫本来想让妻子说自己好,妻子却联想到了丈夫的缺点。
      这是所谓相反的事物相感应和吸引。在妻子的心里,有2个能量之河。“丈夫好”的能量河现在的流量很小,“丈夫不好”的能量河现在的流量很大。这样一联想,注意力就从“丈夫好”的能量河转道了“丈夫不好”的能量河,这很自然,因为后一条河能量多。能量多的当然要更有力了。
      这样,后一条河并吞了前一条河的能量,妻子说:“他从来不做家务”。
      “从来不……”,显然不是事实,这说明能量的并吞完成了。
      这时她遇到了一个认知行为派的心理治疗
      “是从来不做家务吗?”他问。
      “当然”
      “一点点都不做吗?他一次饭都没有做过吗?”
      “一次都没有”
      “洗过碗吗?”
      “没有”
      “一次都没有吗?”
      “次数太少了”
      心理咨询师在两河之间筑起隔离坝,保护小河不被侵吞。
      “也就是说,虽然次数很少,但是有时会洗碗?”
      “虽然有时洗碗,但是次数太少?”
      “虽然少,还是洗过的?”
      “这到是”
      ……
      这个阶段,有一个转向,注意力放在了小河上。“虽然少,还是洗过的?”
      下面的事情就是用行为方法加强小河了。
      “什么时候他会洗晚?”
      “他高兴的时候”
      “他洗晚了你会怎么做?”
      “他洗得根本不干净,所以我会批评他”
      “他洗碗,得到的是批评,下一次自然不愿意再洗了。你可不可以这样,不论他洗得怎么样都表扬一下他,或者吻他一下。下一次,如果他洗得更干净一点就再吻他一下。逐渐让他喜欢洗碗?”
      ……
      这就是在深化小河,小河越来越深,变成大河,就把能量之流从另一条河中引过来了。

      第八节  和心说话

      在意象对话中,我们说人有3个心理活动中心区,头部象征着理智和逻辑思维;胸部象征着情绪,而腹部象征着生命力、本能或者性。
      意象对话是和心说话。
      心理学家要找到和心说话的感觉,才可以算是合格的心理学家。如果一直在和头说话,那是在讲道理,不是心理咨询。要感觉出,对方的话是心在说,自己是心在回答。
      和心说话,用意象比较容易,但是只要你能找到感觉,也未必需要用意象。
      我感觉心和头脑相比,认知比较简单。因为它和人的感受紧密相连,它不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但是,当感受被误解的时候,它又极为容易出错。
      这是个怪东西。
      要解决它的问题,需要理解;需要揭示真实;还需要重复表达。一次表达是不够的,因为表达不仅仅是要得出结论,表达是要消弭情绪。一次往往是不足以消弭情绪的。
      有一个例子。
      一次,我在学校做讲座。效果还可以。讲座结束后,掌声也比较热烈。但是,和过去其他的讲座比,讲座时的气氛很差距很大,过去其他的讲座讲座时的气氛很热烈,而在这一次不是。坐在第一排的妻子不满意。说,“你这次讲的真是不好,我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鼓掌”。我感到受挫伤,为了挽回,我说“总不会是完全不好吧,总有一点优点吧。至少发言的声音还不错”。妻子说,“就是这次的声音差”。
      我感到更受挫伤了。这表示我一无是处。
      为了解决我的情绪问题,首先我必须理解这个情境。我回想讲座时的情景,判断这次讲座究竟如何。心是有不愿意自欺的一面的,而且这一面可以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不可以被欺骗,哪怕是善意欺骗也不行。我问这的心,结果心说这次讲座还可以。证据是,我在听众中发现,有一些眼睛是一直和我对话的,其他多数人也都在认真地听,有交流就说明他们对我讲的东西有兴趣。
      但是,心必须解释,为什么妻子会说这次讲的很差。它必须给任何信息一个解释。我认识到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以前我做讲座,听众回答问题,笑,议论,气氛很活跃。这个学校是纪律很严格的学校,所以学生都很安静,所以感觉上气氛不活跃。而且,讲座安排的时间是政治报告的后面。所以大家也比较严肃。
      于是我把这些告诉她,她听了以后,觉得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她的位置是第一排,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从声音上听现场当然是很沉闷的。她也表明了,为什么她那样说。其中有夸张,“说你连声音都不好,一无是处,是因为我对这个主办的学校不满,有情绪,是因为我要宣泄情绪。”
      我知道了真实的情况,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很坏的情况,我的能力没有被否定。本来这应该是结束了,但是,我还要求说“那么你说,这次我并不是很失败,对吧”。
      我当时要求这个保证的行为,在理智上是很好笑的,但是在情感上是很必要的。因为,对方亲口说出来,对我的心是效果大很多的。而且说一次还不够,要说几次才好。我可以感觉得到,在对方说的过程中,我的沮丧情绪在逐渐消失。直到这个情绪消失,这个过程才结束。
      心理咨询时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能感觉这情绪的转化,要做心理分析、要支持、要做意象对话,都要做到位,感觉对方的情绪消失才可以。

      第九节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是一些改变能量的流向的方法。用否认的方法,则可以把能量压抑在意识域之外,如同一个水坝把水流挡住。用反向作用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对抗性的能量来抵御本我中的能量流。用合理化的方法,更可以引导能量向各个方向转移。
      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防御机制一样,都不过是疏导能量的方法而已。不同的是心理防御机制是自动化的,是无意识的;而我们的心理咨询,是我们有意识的,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方法。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中原先预存的一些能量疏导方法,是自动地被激发的。它的不足就是不一定最适合当时的需要。而心理咨询则不同,因为可以受控于我们,所以有灵活性。
      在意象对话中,能量是附着于意象的,而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这些形象所采用的方法、计策和手段。比如否认,在意象对话中可以体现为用一个巨大的石板压着一些东西;或者用一个锁把一个大门锁上。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用合理化的方法,把面前的葡萄的意象和酸的葡萄的意象联合起来。反向作用时,为了不让自己爱上一个不应该爱的人,一个女孩子心中的“严厉的教练”就不停地对她说,这个男子是一个坏蛋。

      第十节  控制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一书中,儿童时的小约翰.克里斯多夫用指挥棒指挥天上的云,命令云向东,但是云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反而向西走。小约翰.克里斯多夫又发了一个命令,让云向西去,这一次云服从了。
      从“顺势疗法”到现实疗法,成功都在于给来访者一个自我控制感。不论真假,有自我控制感就好。
      现实疗法中,如果你抑郁,治疗者会指出,是你自己在选择抑郁。你选择抑郁有你的道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别人对你要好一点吧。这样,抑郁依旧,但是你有了对抑郁的控制感。
      有控制感,就有安全感。

      第十一节  对立统一

      我喜欢荣格的东西,在自己的心理探索中也经常重复荣格的过程和发现。一次,有一个心理学家朋友问我,我是不是也发现了荣格的四位一体。说老实话,我没有。我到是越来越发现,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对立统一的原则。它是对心理健康和成长最重要的原则。
      那次,和来访者谈话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很冲动的人。她对自己的冲动要肯定性的态度,她说自己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有能量的人。她害怕学习自我约束,害怕那样自己就没有了激情。
      我和她说了一个比喻,我说一个有能量和激情的人,可以比做是一辆发动机动力很强劲,而且加满了油的汽车。它的优点是可以跑得很快。但是,这样的汽车,更需要有好的刹车系统。那些一小时才跑30公里的老爷汽车,刹车不好关系不大。但是,你的车跑一小时180公里。然后说自己不愿意安装刹车,怕刹车压抑了汽车,使汽车车速丧失——你想会怎么样?
      发动机和刹车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原则,两位一体的原则。
      心灵中任何一种东西,如果缺少了和他对立的事物,如果走向极端,就会成为巨大的危险。自信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谦逊作为对立物,自信也许会变成骄傲自大。节俭没有慷慨做为对立物就会成为吝啬,慷慨没有节俭作为节制就会成为挥霍无度……
      儒家有一个原则叫做中庸。我发现,这个两位一体,就是中庸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逻辑的,他往往对这个中庸有一个误解,以为中庸就是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以为中庸就是不太谦虚也不太骄傲,半是自信半是谦逊,不走任何极端。也就是在卡特尔16个人格要素的测验上,各项得分都在5、6分附近。林语堂有一段文字,就是“一半”的赞歌。说他要一半这样,一半那样。这也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至少是没有悟彻。倒是见过曾国藩有一段话说得好。他的大意是说,中不是在中间。如果总是在中间,就僵死了。中是在阴阳的对立中间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所谓的中指的是在当时当地的恰当的位置。有的时候,可能恰当的位置反而是偏在一端的。
      在逻辑中,每个因素都是一个线性的东西。比如在卡特尔的测验中“冒险敢为----怯懦谨慎”这个因素,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得分。要么是偏向冒险敢为,要么是偏向怯懦谨慎。不可能有一个人是同时又是最冒险敢为,又是最谨慎怯懦的。在这个前提下,中庸就只能是在中间了。逻辑不容许矛盾。
      但是,在人性中不是这样的。因为人不仅仅是逻辑的人,人还是有原始认知的人。在原始认知中,矛盾是可以被包容于一个整体中的。
      我记得马斯洛就提到了这一点,说自我实现的人把矛盾整合。
      但是马斯洛没有说明自我实现的人是怎么整合矛盾的。
      用意象对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直观什么是“对立统一、两位一体、矛盾的整合”。因为每一个心理要素可以用一个人,或者一个形象表示出来。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形象,就可以体现两位一体。
      比如,上面我们说的凤凰是由鹰和鸽子组成的,鹰和鸽子就是两位,而凤凰就是这两位的一体。
      鹰是绝对的冒险敢为,而鸽子是绝对的谨慎怯懦,而这两者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
      不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鹰要攻击,鸽子反对;鸽子要爱,鹰又嘲笑。
      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互补。当需要勇敢的时候,鹰去战斗;需要安抚别人的时候,鸽子去招安。
      中庸的中就是在此时此地恰当的应用这两方中的一方,或者说,这某一个时刻,用40%的鹰,60%的鸽子。
      拿破仑说过:“我有时候象狮子,有时候象绵羊。我从政的全部奥秘,就是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要象狮子,什么时候象绵羊”。
      这就是中庸之道。
      两位一体提供了一种张力,一种生命力。而林语堂式的“一半”是没有生机的。中国受儒家影响,但是自宋以来越来越缺少民族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很多学子误解了中庸。
      就象自然界,也一样有两位一体的原则。造化创造了任何一种动物,都有一种天敌动物去吃它。兔子尽量地大量繁殖,狼尽量去吃它。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得到了平衡。这个关系是一个有张力的关系。假如兔子决定计划生育,每对兔子生2只小兔子。狼决定改吃素食。狼和兔子都会怎么样呢。兔子一定会懒到象一只猪,而狼也狼将不狼。因为关系中没有了张力。
      还有许多形象可以代表中庸。有一个人做人格主动分裂的时候,人格中有两个形象“姜太公和人参娃娃”,这就是一对两位一体。姜太公的智慧老练和人参娃娃的天真纯洁互补。还有,中国的“牧童骑牛图”也是中庸的一个很好的象征。牧童的活泼和牛的沉稳是很好的对立统一。牛的力量补充了牧童的弱小,牧童的灵活又避免了牛的粗笨。
      后来我发现,对立统一或者说两位一体原则,和道家的阴阳相生的原则是一致的。这让我很沮丧,转了一圈,竟然弄出一个“道家心理治疗”,或者是什么“太极心理治疗”,实在是俗套。但是没有办法,只好“内举不避亲”了。我很不愿意提道家什么的。因为道家儒家和佛家现在在中国已经做成了夹生饭了,大家都知道一点,又不是很懂,反而不容易去认真体会。

      第十二节       情绪基调与意象原型

      在一个人意象中,经常出现什么主题,说明的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注意这个很重要。比如,在梦中或者在意象对话中,经常有“被追赶”的主题,被怪物追,被野兽追,被可怕的人追,基调都是恐惧情绪。我想,这是我们的祖先还在当猿的时候的习惯吧——害怕了就逃跑,所以被追赶总是代表恐惧。
      在强迫症中的“遇到无妄之灾”的主题,情绪基调是焦虑
      掉进一个坑的主题,情绪基调是悲哀。
      而飞翔、美丽的风景等,自然是快乐的基调了。
      一个人象一个曲子,有主旋律也有变调。再悲观的人也有快乐的时候,在乐观的人也有沮丧的时候。如果我们分不出主次,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就会支离破碎。但是,我们识别出了主旋律,也就是情绪基调,咨询就好做多了。

      第十三节       心理现实

      心理现实这个概念,我觉得重要的一塌糊涂。
      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错误观点:客观的东西是现实,主观的东西不是现实。
      所以一说现实,人们就想到物质世界,想到山河大地、车船飞机。仿佛这是唯一的现实——人们说这叫做唯物主义,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
      一说心理内部的东西,比如意象,人们就说这不是现实。“那都是凭空想出来的”,人们说。
      实际上,心理内部的东西也是现实,只不过是另一种现实——心理现实。
      我说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有其自己的规律,有其自己的因果法则,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规律和法则。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现实,它遵循物理学规律。心理世界有心理世界的现实,它遵循心理学规律,这规律也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意象活动有它不可随意改变的规律,所以它也是一种现实——比如你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不可能随意想象出一个极为美好的场景。你没有办法,你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在你性压抑的时候,你想象中的水必定是脏的,这就是你的心理现实。
      在另一些人那里,有另一个错误,他们承认心理的东西也是现实——他们甚至说想象中的鬼神都是实际存在。而他们说的实际存在的意义是,这些东西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的,是客观现实,也许是在坟墓中就有一个鬼。他们的错误是把心理现实和物质世界的现实混淆了。
      我们前面谈过这些人,我们说他们是走火入魔了。为什么他们是错误的呢?因为他们的混淆会带来认识上的错误。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想象中的鬼是一个客观现实,于是他们就会把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强加于这个意象,认为这个鬼具有物质世界的特点。比如,他们认为这个鬼可以被捉走,而不知道实际上没有人能捉走他,他是自己心中的一个消极情绪的象征,你心里的消极情绪,别人怎么可能捉走?
      现实有许多种,有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就有一种现实。所以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现实;自己的心理世界有心理现实;我进入中国的社会,这个社会有社会文化的一个规律,很难改变,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社会现实。我进入美国社会,就进入了美国的现实。
      许又新先生在一次讲课中说,“现实就是你身边的人”,这所说的就是社会的现实,是由身边的人组成的现实。
      我们说,心理障碍者现实感差,或者说他们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实际上准确地用术语的话,我们应该说他们的问题是:“不能区分客观的现实(物质世界和社会)和自己的主观心理现实。”

      第十四节  “密宗”的心理学

      越来越觉得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个分支,应该对一些东西“加密”。不应该把所有的东西都公开出版或发表。
      原因之一,是有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看了有害。
      有强迫性人格的人就最爱看心理学书,看了之后往往是弊大于利。因为他们会片面地理解书中的话,断章取义,反而越看越糊涂。在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反而有了“抗药性”。你给他做精神分析,他就用行为主义者的论点批评你不科学,用人本主义的论点说你不积极。你如果用行为主义做治疗,他又会用精神分析的论点说你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何况,有些方法,比如“顺势疗法”,一旦来访者知道了底细就很难有效果。
      原因之二,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看了也可能有害。
      有的东西,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者自己的境界不够,或者体会不多的时候就说,也是有害的。害处一是他们可能因为不理解而心生怀疑;从而批判、指责这些东西。害处二是他们也许急于求成,反而曲解了。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出了这个毛病(人心与人生),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有极高境界,但是,因为高明所以不容易理解,造成了许多误解。我很同意梁漱溟的想法,也经常见到人们误解道家。比如,把也很积极的道家思想误解为消极的,把退避怯懦说成是道家的“知足常乐”。
      或许可以说,有关自然界的科学,是不应该有什么“秘密”的。而关于人的科学,比如心理咨询,是必须有一些“秘密”的。是不是来自自然科学的不保密的原则也应该有所改变,才可以使用于心理科学。
      有一些东西,我想,不适合在这个公开的出版物中出现。我很愿意和同行好友交流。

福建心理网:www.fjpsy.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