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福州市慧多丰职业培训学校
2013年福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
2013年福州育婴师培训班
福州慧多丰心理咨询师工作室
2013年福建福州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福州慧多丰

卡尔罗杰斯与科胡特闲谈

时间:2011-03-07 14:1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卡尔罗杰斯其人,人本主义治疗师。出生于1902年,美国一个宗教伦理气氛浓郁的家庭长大。幼年的爱好之一是科学农业着迷,包括如何做实验。这自然与心理治疗无关,不过这样的背景正好说明了他对自然、对事实本身的着迷之一,也是人本教的由来。 而科胡特生于19
标签:

卡尔罗杰斯其人,人本主义治疗师。出生于1902年,美国一个宗教伦理气氛浓郁的家庭长大。幼年的爱好之一是科学农业着迷,包括如何做实验。这自然与心理治疗无关,不过这样的背景正好说明了他对自然、对事实本身的着迷之一,也是“人本教”的由来。

  而科胡特生于1913年,维也纳特产,二者相差11岁。冥冥之中的天意不知道,不过就两个人来说,出生的环境地点、时间都相差甚远。

  总的出生日期和在这个世界的影响力来看,老罗或许是赢家,因为比较能活。老罗1987年逝世,老科1981年逝世。

  其中,对比同时代心理大师,卡尔是唯一的一个来过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大师。1922年,一次大战结束第四年,作为老罗被选中去中国参加一个基督教同盟会议,旅行了6个月。如果不是走马观花的话,老罗是的确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去东方旅行的那6个月里,我的思想有了最重要的转变,而且从那时起想要摆脱家庭。”罗杰斯说道。

  老罗将去中国作为“个人生活中一个具有甚远重要性的因素”,坦承这个时期开始真正的恋爱。而且,是在离开后的旅行途中,才确定自己爱着的对方是同年长大的美国女孩儿。觉得中国在他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因素,至少罗杰斯本人是这样感觉到的。

  这一点,不像现在的某某国际领导来到中国,然后中国记者提问,你对这个国家有何看法?某国际领导人被迫要说一些例如“我很喜欢这个国家”等等一些套话敷衍,然后主宾皆大欢喜,喜笑颜开的场面。文字部分出自老罗的自述,大约68年左右写的。而这时的中国,正是文革。

  抛开炫耀的可能,似乎说明了人本教与东方的不解之缘,也是相对贴近的地方,暗示着后来世界的潮流。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罗杰斯就是其领导独创的人本主义。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心理治疗本身,的确是少数人享有的,密闭在层层治疗室内的“黑幕”。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世界战争、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美国是个很包容开放的国家,相对于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欧洲,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是个大杂烩,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敢吃,因为本来就没传统。山姆大叔的想法有点类似于“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农业思想和民主体制。

  二次大战的发动,罗斯福总统表现的相当平静,当时的总统是让其他人先打,这样的平静是需要先征得美国国民的愤怒,类似于911事件的发生。换句话说,美国的民主体制和开明的氛围决定了要擅长阳谋,大大方方装傻,然后一举拿下。不了解这个时代背景,不了解美国的体制以及形成的国民性,是无法理解后来心理学在这个国度里开花繁茂的原因。

  罗杰斯放弃了幼时成为农业心理学家的梦想,也放弃了成为一个合格神父的想法,最后选择了心理学。事实上,罗杰斯本人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连选择成为临床心理学都是其自己的感觉是“没有太多理智清醒的选择,更多更随着自己的兴趣。”1924年,老罗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老罗能算个学而不精。事实上在没做心理治疗之前,老罗更多领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算一个熟悉天文地理,农工百科的杂家。

  开个玩笑说,如果当时的精神分析是统治阶级心理治疗,行为主义是工人阶级心理治疗,那么人本主义就算农民阶级心理治疗了。第三股势力代表的是广大农民工同志。

  老罗的第一份工作时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儿童预防虐待协会的儿童研究部工作,该部有3为心理学工作者,年薪2900美元。似乎也并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未来,老罗甘之若饴。这一待就是12年,直到1940年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

  现代精神分析后来是从孩子身上发现了客体关系,同时代的老罗在孩子身上找到了人本主义的萌芽。而这时,老罗隐隐感觉到一些不安了。在他的着作里,这12年的临床经验非常重要。按照老罗的记述,在当时,他做的有些心理治疗本身,内心解析是完美的、正确的,但效果有时并不明显,甚至是无效。

  一线的临床工作就是这样朴实,所有工作都是检验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尺,而非掌握了某项理论。从现有的文字来看,老罗早期爱干的事情就是精神分析的“野蛮解析”。翻阅过去的治疗记录,老罗毫不客气说,“简直是法官和小偷之间的游戏”。有一个纵火犯解析是到位,但并不能制止对方接受好老罗的解析后,继续在社会上纵火。

  同样的时期,老科这时还只能算“小科”,在欧洲生活。1937年父亲死,38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1939年到40年因纳粹迫害,踏上了美洲大陆。而这一时间段,欧洲的老科尚为未卜的命运多少有些担忧,38年接受分析,刚大学毕业。没被分析多久,就来到美洲大陆,43年继续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的分析,这一分析就是四年。1948年到50年期间,是老科结婚生子,单独执业的时期。而老罗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早在1940年,老罗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以人为中心治疗可能性的回馈中得知,自己打开了一扇理论的大门。1951年,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在罗杰斯创出人本主义的初期,遭到强烈反对的恰巧是精神分析学界。不同的精神分析师对这个时代的人本教在多个角度质疑。

  同时,身为一个心理学家的老罗尝试引入录音并将之公开的人,也遭到了强调设置的精神分析学界的强烈质疑与批评。受到广大农民同志欢迎,恰巧受到统治阶级严酷镇压反对的交错,早期排山倒海的反对声说明了这一点。相当多的精神分析师估计这会恨不能咬罗杰斯一口,简直不让咱吃饭了。老罗同志战斗在革命的第一线,但至少还保持应有的大师风度。

  而作为人本教的创始人,老罗是个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人,对周围人的怀疑并不在意,大多平静对待,学术争鸣有的,随便怎么骂,回批的少。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碰人,往往人家要来撞你。心理学界也充满了自恋混合的扩张性,科胡特的最后生涯留给了与癌症的斗争与精神分析同行的批评质疑声中度过。

  这其中,老科与老罗的交锋就有不同的意味了。

  与后世历史上的两个伟大的人某山头胜利会师,大声说“你好,你好,同志们辛苦了”,山谷中红旗飘飘,欢声雷动不同的是:老罗和老科的交流并不愉快,两人是从学术吵架开始的。

  1945年到1955年期间,这一对老冤家当时住在一座城市,都曾任职于芝加哥大学。针对老科的回应之鲜明“野蛮”,就恰巧在于,老科在试图解读人本教的看家绝招——共情,和其他同时期的反应形成鲜明发差。

  罗杰斯这一回应至少是在其个人生平中是极其少见。与老科的强烈对决,无疑多少戳到老罗痛处。

  这里可以看出老科的与众不同之处了。老科并未采用当时精神分析界的一致反对的做法,反倒是对共情本身充满了兴趣。

  老罗强烈回应的一个原因,用老罗的原话说“充满了冷冰冰观察、非人性的冷漠”。这当然说的也不无道理,这种观察就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精神分析师的视野。

  双方都没理解错,交错的是大家都对同一个东西感兴趣了。

  这或许可以看成治疗大师的相同之处,老科并未在套用精神分析的视野去批驳人本主义的弊端,而是试图用精神分析的视野去理解人本主义。至少在某一深度上来说,科胡特对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充满兴趣,试图弄清是什么。

  所以说,这两个伟大的人本质上都是一种人,实事求是、对心理治疗本身充满好奇、追求实际效果,也是相对简单的自然主义者。由于信奉理论、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对人性理解的不同,并不妨碍他们对同一个东西感兴趣。这也可以看成科胡特后来自立山头的一个重要契因。

  另外,相对于罗杰斯创立人本教后峰峦迭起的人生,老科的人生经历是前期动荡,中间平稳,后期才创立了自体精神分析。

  早期生涯,老罗对心理治疗本身的追求就能看出,温和老罗的背后有宝藏孕育其汇总。老科对老罗在一生的经历都充满兴趣与关注,以至于后来二人的人生交际,恩怨情仇就显得那么的显而易见了。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话语来说,老罗的早期成长环境是相对自由安全的,而老科就不那么安全。这或许能解释了科胡特生命中间的这段时光相对规矩,有贼心,但至少暂时没贼胆。

  罗杰斯创立了人本教,除了要受欢迎,被接受,也要一定让自己能在心理治疗领域说上话,站的住脚。

  老罗的一生是牛逼的一生、起起落落的一生,也是理论结合实际战斗的一生。

  至少在老罗职业生涯的中期,有两次针对同一案例的专家级会诊,里面有大名鼎鼎的各路好汉参赛,老罗积极应战。

  例如1958年夏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洛蕾塔案例,针对同一案例,大约30名各个学派心理治疗师彼此观摩治疗。不能不说有点“三山五岳的英雄好汉打擂台”的味道,是不是有料,大家出来亮剑的风范。

  在老罗看来,人本教要发扬光大,至少要在治疗实效上说话。

  洛蕾塔案例是个精神病患者,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精神病专家费尔德做的都不是很成功,老罗第三出场,当场大有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气。全程出场的论剑高手还包括我们知道的认知疗法创始人贝克、阿德勒疗法莫萨克、格式塔疗法帕尔斯、家庭疗法帕普等等治疗师。

  另外,1964年与格洛利亚,三个属于不同理论流派的治疗师对来访者做的个案。而这一个案也许是至今为止,世界心理精神专家评论最多的个案。而罗杰斯大出风头,一时无二,当时的其他治疗师不得不承认罗杰斯手底的“活”做的漂亮。

  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至少对于美国心理治疗界这个圈子是这样:能不能治疗,要见实功夫。美国学术开放的环境与人文,思想环境支持这种做法。

  身为人本教的教主,也是自然主义者,罗杰斯大约不好意思开口就说“人本教包治百病”,只能开始指出人本教只适用一些简单心理问题,但随着治疗实践的提升,为了证明人本教能继续在这个世间发展壮大,身为教主的罗杰斯只能亲自操刀上阵,要亲身尝试一些不可能的案例,做出挑战。

  20世纪40年到50年期间,罗杰斯的治疗触角无疑在极具扩张的升向从简单心理问题到人格障碍再到重性精神分裂的区域。

  现有的罗杰斯着作说明了至少人本主义对治疗包括了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精神分裂都有效。而目前最著名的共情案例布朗案例就是针对一个精神分裂两次后,康复期来访者的现场治疗。

  至少罗教主本人开始确认,人本主义对治疗精神分裂在内的一切心理疾病都有效。从当时罗教主手里文稿、案例来看,教主本人大量做精神分析的案例,跟精神分裂康复期的做,然后显着发作期的精神病人也做。

  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重症的精神分裂案例女孩儿让老罗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我界限,开始觉得莫名惶恐不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罗显然知道发生了什么。

  老罗跑了,转身就跑。抛开理想化嫌疑,用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的一句话说,“连跑路都跑的这么帅”,招呼都不打,同行不理,机构仍掉。

  当时他只打了个相当简短地电话给妻子,然后飞到海边,谁也不告诉,直接去旅行。这在社会主义国度应当属于旷工,然后是停职,再恶劣点就得被单位开除了。

  即使回来后,老罗依然继续接受了心理同行的长程治疗。

  已有的八卦资料看,这样的事件,后来又发生在60年代或70年代的关于心理治疗师职业道德的大批判中,罗杰斯再次因为过去的此一事迹成为了被社会娱乐、调侃挖苦的人物。

  对于罗杰斯自我感觉来说,是人生的黑暗时刻,也是对价值观的颠覆,对人本主义坚持治疗的一种违反。不过,这一时刻的罗杰斯内心确实生病了,病的很重。另一方面就像遵循自己的治疗师角色以及内心信念本质,坚决不还手。只说明了我身上发生了什么,类似偷取人类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只挨揍不还击。

  患者发出巨大的诋毁,娱乐小报也乐于报道,刺激销量。大致意思可以猜想为《治疗室内的禽兽》、《我与罗杰斯不得不说的故事》、《惊悚心理治疗界的败类》、《密室惊魂》等等八卦新闻。

  而作为当时罗杰斯发疯,扔下来访者也是不道德的,态度恶劣,启人疑窦,对患者不负责任,对机构不打招呼,谁也不知道这人干嘛去了,直接使用“蒸发密令”。

  作为现有的心理传记撰写者,大多是心理同行,既不会说老罗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被扭曲,也不会把详细指控如何发生、理由和论据说出来,包含了一种宽容和温情。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失真,好像心理治疗大师是从不犯错的心理怪人。

  这在心理治疗界通常会是一个惯例,除非老罗真做出禽兽不如的事件,才有资格登上永久且详细的记录,警示后人。

  患者需要表达悲愤,报纸需要销量,看客们需要娱乐,所有的大口都在吞着罗杰斯。真相并不重要,事实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每个角色自己内在的需求。

  那个时代里,一方面也应该是罗杰斯,因为这家伙太牛逼。还有一方面还是罗杰斯,人们乐于看到真实的一个名人倒下,显露出惊人的阴影。

  这时,作为对罗杰斯津津有味地观察者,同行老科这会儿蛮可以喝好咖啡,在这样的时光中慢悠悠看着罗杰斯倒霉。而且,“合理人际边界,不卷入、老罗是老罗,咱是咱、受过良好精神分析训练、老罗这家伙骂过我”等等,都足以让老科在旁看热闹。

  不过,老科却没有显露出一个精神分析大师的谨慎和深沉,坐在一旁隔岸观火。几乎是心理界几个最先跳出来力挺罗杰斯的专家,而且终身在这件事上力挺。

  这委实不得不说世间的人和事,总是让人大跌眼界。

  最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敌手。对神入研究的理解,让老科成为最了解老罗的人。对骂最凶的两个老冤家,此一刻恰巧是最强有力的盟友。

  这个时候大约没有什么证据表明老罗干没干坏事,而是完全用人格担保来说话。如果按照心理治疗行业的职业保密性规则,这会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力挺:

  “老罗不是那号人,以我的人格担保”。这个时候老科不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只是一个很man的男人。尽管当时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刻无论说什么,只要支持老罗,他都会站在反动权威一方,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也因此是要承担巨大职业风险和名誉危机

  老科后来的生涯正好说明了其性格中冒险坚决一面。

  那个时刻,大概没有什么比一种虚无缥缈的情感担保对老罗更有效。创立“神入”概念的老科这会没说心理理论,完全真人跳出来做担保,澄清,要做天地之间一好汉。

  即使在过去看来,这种事发生一个很专业的名词“钟情性妄想”就很好定义。今天中国精神卫生病院的精神科医生早已熟练地开药。

  毫无疑问的是,老罗人生的某一阶段跟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在有效性方面参考对照组,足以让老罗感到沮丧。不过,今天心理治疗中对精神分裂患者的主观性和投情性,成为治疗重症心理疾病的最有效因素。

  另一方面,后来威斯康星的科学实证中,对照组和普通组都未做出明显效应。老罗等不及了,他走向世界,带更多的治疗性团体去了。也就是他更愿意走向世界。这时,他皮箱里的一本书《论人的成长》。

  老罗能给精神分裂患者治疗,并不代表学派内的其他人能做的同样出色。而从临床一线的退出,这时恰好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的一个致命性问题:牛逼人发现的牛逼理论,但并不是所有看了这东西的人都立刻牛逼。

  就好比明朝被文人誉为“军神”的王阳明,当时看的是最大陆货兵书,既没搞郭靖那样的《武穆遗书》,也没有像张良苦心专研《黄石秘籍》,后来成为一个兵法家,一个文人出身的杰出军事天才。

  像同时代的思想者比昂所言“当少数杰出的人发现一个新的区域,然后大量平庸者迅速踏入这个领域”。对于罗杰斯本人来说,后来人本主义的迅速衰落恰巧与他的巨星崛起成正比。

  罗杰斯自己就是最好的治疗武器。

  此后的老罗不再想当一支心理治疗界中的“来复枪”,他要做一门轰击世界传统文化的航母巨炮。

  罗杰斯将此后的大多精力花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共鸣,所带的大多是团体心理治疗。极致的一次心理团体能达到上千人。

  科胡特则将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心理治疗本身,他攒够了心理治疗经验,继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探索发现。这一点上,他既没打算叛变精神分析,也没打算打倒什么,顶多抱着另立山头,阐明观点的一些想法。

  学术界的刀光剑影、百家争鸣不说,就罗杰斯本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朝世界范围影响。

  用时世造英雄的话说,大约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美国心理学界飞速发展看成是社会因素影响的话,那么,用社会心理的一个规律就说明了,对别人的成功总是外归因的多,对自己成功喜欢内归因。

  抛开理想化成分来说,美国心理学界的高速扩展,与罗杰斯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成正比。凭心而论,同时代的心理治疗师多少都沾了第三次心理浪潮的光。欧洲没有出现的心理学大发展,在美国大陆出现了。包括与罗杰斯争论的、批评的同行,都或多或少的在这场盛宴中沾上了丝丝油光。

  学术争鸣,巨头涌现,罗杰斯播下的是一颗以人性为主的种子,当这颗种子缓缓从东方或者世界的某个角落发掘出来时,然后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大融合,慢慢撒遍世界各地。而诺基亚一句广告“以人为本”,缓缓说明了人本主义的扩展是如此悄无声息,它改变了心理治疗界如此普遍多的作法,进入生活各个方面,以至于我们看见它时,才恍然这是“人本”。

  1981年,科胡特死于芝加哥。6年后,罗杰斯逝世,巨星陨落。心理治疗界内风光一时的人本教开始走向全面衰落。或者说,它依然活着,只是更隐蔽的渗透到我们世界的各个文化经济角落内。

  相关争论: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这一概念由卡尔罗杰斯提出。

  神入,由自体精神分析创始人科胡特提出,指的是允许一个个体了解另一个个体的体验而不失其客观性。

  换句话说,神入是一种与经验相仿的观察,而非其它什么。当科胡特提出“自省和神入是正确的行为的报告者”(1981,第529页)时,他一边强调他们的差异,一边把神入和行为联系了起来。由此他的意思是,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时,他才能够产生一种可信、准确且适宜的反应。

  临床上神入的用途主要地是为了理解和解释人们已观察到的东西的目的。

  一个经常性的错误——一个越来越多地在自体心理着作中出现的错误,科胡特强调的是经验的共振,是自然而然发生——不是把神入等同于一个训练行为。

  相同:

  共情和神入可以说成时同一个咨询或交流过程的两个方面:

  就一对咨询师和来犯者说,前期咨询师用的是了解其感受,我们能理解为通常的共情,属于彼此相互了解,或尝试了解某一方的感受。而随着咨询双方内心频率的接近,咨询师和来访者贴近,不再刻意强调理解对方的意思是否正确后,就变成两个独立强大的个体经验、内心相仿部分的相互对流、共鸣、观察。

  而罗杰斯最擅长,回应反馈率最高、治疗效果最好的恰巧是超越感觉式共情,或是无具体回应的部分。此一方式对于心理治疗中主观投入性强,悟性好的来访者治疗效果最好。

  对人性本身的更加信任,让罗杰斯不再拘泥于人本主义单独在治疗室内的“绝对安全治疗”,开始采用此前一直排斥的“解释”方式用于心理治疗过程。

  他认识到,共情对于严重人格障碍或是精神分裂,对治疗师本人是带有某种隐藏危险性的。用罗杰斯的原话说“会迷失自我”。在无指导和有指导的两种治疗方式中,罗杰斯依然更擅长无指导的治疗,但有指导的比例明显增加。

  换句话说,治疗师与来访者个体差异性,常造成心理治疗的“理解”细微距离。也就是说,有些丰富共情的部分,也可能还未被来访者当时理解,原因是如果咨询师的情感色谱大于来访者内心的情感色谱丰富度,罗杰斯将不再排除这一“和谐穿透”更深层共情。当然,这也对治疗师的人格成熟、生活阅历、心思细腻程度、情感光谱往往要求较高。

  同时期神入概念的本身对老罗是有所触动,心理治疗过程中双方对持观察的意味增加,治疗师的“自我暴露”和对阴暗部分的敏感提升。

  例如1983年与一个南非心理治疗师马克的公开咨询中,罗杰斯承认自己的共情有一定控制性和伤害感,并且愿意表示歉意。随后,在遭受年轻治疗师马克的愤怒与公开质疑,依然坦率,“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试图去了解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两难处境是没办法达到,我为之感到遗憾”,并且告知对方,澄清自己目前生活的感受“我不愿死在夕阳中,而愿意死在学习前进的道路上”。他承认不同个体差异性、不同养育成长环境,也包括误差因素的客观存在,从而造成咨询关系紧张或是破裂。

  随后的双方的通信里,年轻的南非治疗师马克对当时的治疗效果评价一般,略带抱怨,但对随后的治疗感受愈发肯定其效果和意义。在三年后的一封信中,他认为罗杰斯当时看到自己的真实两难处境。

  相同的,早期科胡特式神入概念,变得更加灵活、谦逊,不那么苛刻,也缺少了少许技术性、资料收集、问题取向的味道,变得更看重主体的主观性,对客观性相对弱化。

  科胡特在临死前对神入更完整的澄清是:在两个不同的水平上谈到神入:理论(抽象的)及操作的。抽象的神入,按照理论定义,指定为精神分析分中的共情作用。操作性神入,指与临床相关的共情的定义,如“把让自己的感觉与思维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内部生活的能力”

  假如神入导致一种直接从人的与经验相近的观察中产生的反应或行为(非反应或非行为),那么它也只能和人类的相互作用相关。同时,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自恋破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访者自恋修复具备重要治疗意义。

  不难发觉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的神入有逐渐合一的倾向,很难分辨这个案例是来自人本主义治疗师的处理方式,或者是自体治疗师的工作风格。

  差异:

  对照二人在不同概念上的差异,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而早期科胡特将共情列为分析师收集患者资料的一种方式。

  罗杰斯的前期共情方式严格按照重复来访者的话尾,而成为心理治疗界的一种误解或者是笑谈。在其早期着作中,严格限制咨询师的共情不能超过来访者感觉到的深度,因为共情方式超过来访者时,会造成来访者内心伤害或是受控制感觉的产生。后期的挫折,罗杰斯不再坚守早年“共情绝不能超过来访者内心体验”的原则,开始增加纵向探索的更多可能,超越来访者感觉到共情方式在治疗案例中显着增加。

  科胡特强调了自身的存在和客观性,对神入的概念更加贴近共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强调心理治疗,治疗师贴近对方内心世界后的客观性和双方个体的距离感,换句话说是从“我”的存在,而从背后去看另一个体视野中的视野。同时隐含了治疗师自身的自体强大和边界感。

  打比方说,共情若是两个人相互面对面交流的角度,而神入则是指交流到一定深度后,两个人位置发生转移,类似一个人在通过另一个人视野去望向外界或是并肩站立、望向远方的角度。

  换而言之,共情的变化就在于是在感受中加了观察的意味,而神入则是在观察中增加了感受的含义,强调治疗师作为人类个体的主观感受天性。假设是在一场理想的、有深入治疗意义和探索的心理治疗中,经常会是共情出现在前半段,而神入隐藏在治疗的后半段时间内。

  也因此,相当多的美国心理治疗师愿意将“神入”视为一种较高级的共情方式,或者说理解为一种进入他人内心世界后自由畅快的体验。相关资料可以查阅与罗杰斯科胡特同时代心理治疗师不同着作解读,恰巧与两种概念的提出产生历史相仿。

  罗杰斯和科胡特的后半生,加上之前职业生涯经历,让他们能更客观看待共情或神入的优势与弊端,并不因为拥有缺点而放弃,而是将其逐步改进,丰富滋养心理治疗双方的内心世界。

  即使这样,共情或神入不失为我们目前了解另一个个体最好,或者说世界已知的、最自然人际理解方式。

福建心理网:www.fjpsy.com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